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

《六弄咖啡館》觀後感

  

   話說昨日跟朋友出去玩,最後看夜場的《六弄咖啡館》作結。本想看《S風暴》,可是投票輸了沒話說。一直不喜歡看愛情片,尤其是當年《那些年》上映,級上的人全都像著魔般做盡蠢事,沒什麼好麻煩的東西都要麻煩十遍。說不定我已經暗自把愛情片當成邪教聖典看待。本來繃著臉看,看完又覺得不錯。該說意外對胃口,還是擴大了胃口?

  《六弄咖啡館》主題是「距離」,電影中更直接用白幕黑字寫明,例如「愛情不會因距離而變,人才會」(好像是)。可能原本是小說,還有許多思想在電影強調主題下相對失色。

  電影的套路相當公式,就是壞學生與優等生無果的青春戀愛。頭三分之一是倒模般的高中青春劇。種種不合理展開和行動看得我眉頭緊皺,不過在愛情片找合理開頭的人不是腦袋有問題,就是自虐狂(真實版:男主角們開場偷女生運動褲,引起輿論,男主角轉學或退學,完)。

  故事來到大學生活才開始是戲肉。主角分隔兩地,男主角關閔綠為了見女主角李心蕊,拼命打工,所有時間都花在感情上。李心蕊多了擁有咖啡館的夢想,在大學裡也接觸到新事物。換言之,是成長了。關閔綠一心一意地為感情付出所有,變成原地踏步,無形的距離也愈拉愈遠。母親致電也沒心情理會。本來想靠手機縮短距離,勉救戀情,卻撞見學長送李心蕊回宿舍。整個人一下子頹廢,連最後補考都放棄。母親病逝成為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。不止頹廢,完全是崩潰了。

  關閔綠最後一次出場是畢業聚會,獨自在外面讓李心蕊出來獨處。兩人在碼頭看煙花,煙花經常帶一瞬即逝的象徵意義,這次也不例外。

  差不多結局,鏡頭回頭中年的死黨蕭柏智。一封親筆信道出關閔綠的悲慘下場,加上連串暗示,結局足足矇了三四層灰,甚至是毛骨悚然。

  沉重的故事能引起反思。

  關閔綠是個相當單純的男生,付出一切來維繫與李心蕊的感情。反過來說,這段戀情就是他唯一的價值。本該是值得歌頌的精神卻將他引進死胡同。投入得愈多,自然會忽略身邊其他人事,失去時打擊又更大。一心一意不是壞事,多少也要預計一下結果。自認為感情會船到橋頭自然直,比走地雷陣更加危險。兩人之間的差異問題早就有,直到距離才令問題浮現。除了地域上,距離代表兩人生活方式。關閔綠徘徊在打工,長途車,探李心蕊的世界,李心蕊已經擴展了新的興趣與夢想,注定關閔綠追不上她的腳步。


https://www.moviemovie.com.tw
  對比起關閔綠,蕭柏智是超脫的存在。要下流有下流,要有義氣有義氣,要勇敢有勇敢,要正義有正義,要癡情有癡情,要灑脫有灑脫。演員俊俏,又演得入型入格,精彩程度甚至蓋過主角關閔綠。除了令電影不會悶場外,他也是象徵了「關閔綠的另一個選擇」。兩人自小好兄弟,什麼事都一起做。中段蕭柏智的行動跟關閔綠不同,後段卻走了本該是關閔綠的路。蕭柏智的下半生是對蕭柏智一生最大諷刺,也令人感到扼腕。

  很多人會與題材相近的《那些年》比較,認為《六弄》橋段重覆,故遜色一些(當然更多數是對結局不滿)。為了能知得更多,我又補回整套《那些年》。老實說,我覺得有點悶
。整套戲都在看一個笨蛋作死耍傻,完全同情不了。不過從商業角度看,的確是拍得很精彩的電影。要算上個人口味的話,我覺得《六弄》好看得多。雖說犯錯留下遺憾是青春的特點,《六弄》探討得更加深入。《那些年》本身是半自傳小說,劇情沒《六弄》那麼起伏也是理所當然。《那些年》純屬紀念性質,像翻看日記般,苦笑感嘆一下,又繼續生活。


幾乎最前一行卻剛剛好,是間好戲院

2 則留言:

  1. 對於我這樣在青春年代有愛情缺憾的人, 在戲中找同感並沈溺在情節當中已是一大的娛樂

    回覆刪除